首页 备考技巧文章正文

会计师事务所支部大会记录_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与程序中的审计实施阶段的具体内容?

备考技巧 2024年08月06日 17:10 26 会计学习小能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支部大会记录_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与程序中的审计实施阶段的具体内容?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会计师事务所支部大会记录_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与程序中的审计实施阶段的具体内容?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流程是怎么样
2.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与程序中的审计实施阶段的具体内容?
3.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具体流程是什么呢?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流程是怎么样

1、审计准备阶段。根据项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事项开展审前调查活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组成审计组,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2、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审计证明材料。

3、审计报告阶段。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或者审计机关;自接到审计报告十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4、审计处理阶段。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被审计单位对地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申请复议。

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与程序中的审计实施阶段的具体内容?

会计师事务所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恢复重建阶段(1980-1991年)

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要市场经济中存在两权分离,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就有建立和发展这一社会监督制度的必要。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最早创建于191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一度中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基础薄弱,百业待兴,急需引进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三资企业因此纷纷涌现。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制度,为三资企业提供验资、查账和清算等审计服务,成为我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

1980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合营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时,应附送注册会计师查账报告。1980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一阶段大体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期间,国务院和财政部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和推进行业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行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

采用考核办法选拔注册会计师。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首先要解决执业人员的问题。由于注册会计师制度中断有近30年,没有这方面人才的积累,重新培养又需要一个过程。为应急需,国家采取考核的方式,从已取得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职称的财务会计人员中,考核选拔注册会计师。

以“挂靠”方式举办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所在的执业机构的性质,由于时代原因,认识不深,最初叫“会计顾问处”,有较强的职能部门的色彩,后改称“会计师事务所”,但仍明确要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发起设立,会计师事务所仍是挂靠单位下属的一个附属机构。

发布条例支持行业加快重建。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地位、性质不明确,社会认知度很低,行业发展极为缓慢,为加快重建的步伐,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注册会计师条例》对注册会计师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设立,以及业务范围等做出了规定。

成立协会承担行业管理职能。随着事务所数量增加,业务范围的拓展,如何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实施必要的管理和监督,有效组织开展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教育,加强行业管理,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执业,成为进一步推进行业恢复重建面临的重大问题。1988年11月,财政部借鉴国际惯例成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随后各地方相继组建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协会的成立迈开了行业管理的步伐,为行业的全面恢复重建和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

上述措施主要立足恢复重建的现实需要,在执业人员、执业机构、立法保障和管理组织等四个方面,着力推进和加快恢复重建的步伐。至1991年前后,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已有459家,批准注册会计师6722人,承办了大量的三资企业的纳税申报、查账、验资、外汇收支报表审查等业务,对改善当时的投资环境,吸引境外投资,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规范发展阶段(1991-1998年)

衡量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否规范,有很多尺度,比如是否有合格的人才队伍,是否有完善的执业标准,是否有健全的法律保障,是否有规范的竞争秩序等等。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专家行业,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在人才。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则是选拔、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是国际通行做法。

在行业恢复重建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采取考核认定的方式,通过考核的人员主要是离退休的老财务会计人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年龄在60岁以上的注册会计师比例超过80%。考核制度不仅缺乏客观、科学的考核标准,而且也缺乏独立、客观、公正的实施程序。

1990年11月和1991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范发展和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适应这一形势发展,为加快改变行业队伍状况,科学选拔行业人才,1991年12月,首次举办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制度的建立,使得什么是注册会计师,如何成为注册会计师,有了明确的衡量标准和科学途径,有力规范了行业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2007年,通过注册会计师全科考试的人数达到14万人。

在这一阶段,不仅建立了行业人才选拔制度,还在制定行业执业标准、健全管理制度、整顿市场秩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规范发展工作,推进行业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鲜明地体现了规范化发展的主题和特征。

建立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体系,规范执业行为。1991年至1993年,中注协先后发布检查验证会计报表规则等7个执业规则,统一执业标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在此基础上,1994年,财政部批准成立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组,参照国际惯例,着手研究制定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并先后制定实施了6批共计48个准则项目,基本形成包括独立审计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后续教育基本准则,以及具体准则在内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框架体系,为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提高执业质量和队伍素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健全行业法制建设,规范行业管理。法制建设是行业规范发展的基础和有力保障。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资格取得、会计师事务所设立、业务范围、执业准则、法律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职责作出系统规定,全面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建设发展。围绕贯彻落实注册会计师法,财政部和中注协先后制定发布了注册会计师注册、事务所审批、境外所临时执业等14项行业管理制度,建立起以注册会计师法为中心的较为完善的行业管理制度体系,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大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实现两会联合,规范社会审计市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社会审计市场同时存在着与注册会计师职能完全相同的另一支社会审计队伍——注册审计师。由于两支队伍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资格准入标准不一、执业规范标准不一,给市场竞争和行业管理带来很大混乱。经国务院会议多次研究协调,1995年6月19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联合,组成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创了统一法律规范、统一执业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的行业发展新局面。相对于目前许多行业多头管理、市场分割、协会并立的局面,这既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发展的巨大进步,也是行业规范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独立审计市场的统一管理,对行业进步和规范发展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开展清理整顿,规范执业秩序。1993年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中水三大案件的接连发生,反映出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不高、事务所分支机构管理混乱的弊病。针对这些问题,于1993年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资格,特别是分支机构进行重点检查清理,撤销了一大批执业不规范、管理混乱的分支机构。1997年7月至1998年底,根据国务院领导关于“做扎实工作,整顿会计师行业”的指示精神,注册会计师行业再次开展了清理整顿工作,并更为全面地确定了“清师、清所、清业务”三方面的任务。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整顿,共撤销注销事务所520家,撤销分支机构1474家,处罚事务所1181家,清理执业人员4871人,处罚违规违纪执业人员2748名,有效整顿了队伍,规范了秩序,为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和改革创新打下了基础。

三、体制创新阶段(1998-2004年)

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道路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进程中,也遇到不少新的问题。其中,由于历史条件形成的体制问题,特别是事务所管理体制问题是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需要我们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改革创新。

行业恢复重建时,事务所挂靠于党政企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管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病日益显现。比如,挂靠单位对事务所人财物进行管理,甚至直接干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也压制了事务所及从业人员创业进取的积极性;事务所依靠挂靠单位的行政权力招揽或指定业务,也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此外,在挂靠体制下,事务所的不当执业行为,导致党政机关可能因此承担连带法律责任,特别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逐步加大,挂靠体制导致的执业责任不清问题必须解决。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对事务所的挂靠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和创新。

为消除事务所挂靠体制的弊端,1998年至1999年底,在财政部领导下,注册会计师行业全面开展并完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会计师事务实现了与挂靠单位在“人事、财务、业务、名称”四个方面的彻底脱钩,改制成为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发起设立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中介组织。事务所脱钩改制,彻底改变了行业的责权利关系,为注册会计师实现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奠定了体制基础,极大地释放和激发了事务所活力。

作为行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事务所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的革新,也有力推动了行业运行体制、组织体系、管理机制、监管制度的创新,成为行业走向繁荣创新的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泉。由此,以1998年事务所脱钩改制为标志,行业发展进入体制创新阶段。在此后几年时间里,体制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实现行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在事务所完成脱钩改制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改进和加强协会对事务所的监督、指导和管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课题。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各级协会积极探索和完善行业管理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中注协在研究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关于加强协会自律管理体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把自律管理体制归纳为三个方面:以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为核心的决策组织体系;以会员为中心的完整的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以秘书处为主体的协会执行体系。各级协会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和完善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专门(专业)委员会等行业管理组织体系。行业管理组织体系、运行决策机制取得重大进步,秘书处建设和执行力不断加强,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财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协会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现行业监管机制创新。事务所脱钩改制,也相应脱离了挂靠单位的管理体制,客观上要求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适应这一形势需要,各级协会以强化监管,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行业资格管理、继续教育、执业监管等行业管理制度创新。特别是在实践中,逐步构建起包括注册会计师年检制度、上市公司年报监管和业务报备制度、谈话提醒制度、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惩戒制度等在内的行业监管体系。其中,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要求按照五年一个检查循环周期,对全国所有事务所执业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发现事务所执业中存在问题,教育和惩戒相结合,帮助事务所提高执业质量。同时把证券、期货、金融行业审计作为执业质量检查重点,密切跟踪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期间“炒鱿鱼,接下家”行为,建立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报备及分析制度,形成对上市公司审计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提升上市公司信息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另外,在推进行业各项体制机制创新的进程中,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诚信是行业体制建设的灵魂和文化之基,是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为此,注册会计师行业确立了“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并一直坚持下来。其中,发布实施行业诚信建设纲要,全面指导和系统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实施新批注册会计师诚信宣誓制度;引导广大会员积极主动地通过签订诚信执业承诺、自律公约、加强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等多种形式,将诚信理念付诸行动。同时制定实施会员诚信档案制度,把会员职业道德遵守情况、不正当竞争情况以及受到处罚的类型和原因等信息,作为会员诚信档案的重要记录内容,加强对会员执业诚信行为的监管。“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理念现已成为行业共识,行业诚信水平的不断提高,赢得政府、公众和市场的信赖,为全面推进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国际发展阶段(2005年以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特征日益凸显。建设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离不开国际可比的财务信息和国际化会计服务,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为此,2004年底,中注协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开放国内市场和进军国际市场并举的国际化发展思路,要求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行业国际化发展。

围绕“四代会”提出目标任务,顺应中国企业走出去和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2005年注册会计师行业确立了以国际化为导向的行业发展战略路线图,行业发展进入国际化发展的全新阶段。这一阶段行业发展的最强音就是紧紧围绕行业国际化发展目标,大力实施行业发展三大战略。

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重点,全面实施行业人才战略。推动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在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国际化水平。2005年,中注协制定实施我国市场中介组织第一个系统化的行业人才战略——《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发布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对行业人才的教育、选拔和培养工作做出全面规划和指导。根据这一战略要求,中注协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实施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先后从行业公开选拔四批领军人才后备队伍进行跟踪培养,从中选拔优秀学员到境外学习和实践,着力培养能够熟悉国际商务规则、适应国际审计环境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和事务所管理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与境外职业组织做出考试科目互免安排,支持和资助中国注册会计师取得境外认可的职业资格;在香港设立考区的同时,在布鲁塞尔设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欧洲考区,吸引国际化人才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开展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优秀学生境外实习、师资培训、教学质量评估,建立起科学的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后备人才。

以实现国际趋同为目标,深入推进准则国际趋同战略。实现准则国际趋同,既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也是全面实现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顺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大势,中注协大力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6年2月正式发布48项审计准则,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国际社会对此给予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同时通过制定准则实施指南,全面加强培训,有效保障了新准则2007年1月1日在境内所有事务所的顺利实施,以及新旧准则体系的平稳过渡。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审计准则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准则的等效认同,率先实现与香港审计准则的等效互认,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以事务所走出去为标志,大力推进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为了满足国内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服务需求,以及行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2007年6月,中注协发布和实施《关于推动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全面启动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大力发展培育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事务所,以及能够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国际化事务所。2007年12月,国务院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扩大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支持有条件事务所积极走出去,建立国际化服务网络,树立国际化品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在行业做大做强战略的指导下,国内大型事务所展开了强强联合和走向国际的步伐,在设立境外执业机构、开拓境外业务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只有二十多年时间,与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行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实现行业国际化发展,更好服务中国经济国际化和参与行业国际竞争,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回顾和总结行业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继续做好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事业,乃至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中介行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尤其是以下几条基本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扬光大。

行业发展应始终坚持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宗旨。公众利益是行业利益的源泉,不把维护公众利益作为前提,失去公众的信赖,就没有行业的发展。一旦行业的部分从业人员偏离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轨道、单纯追逐执业机构的个体利益,都将使行业的发展受到重挫。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未来发展应当继续坚持以维护公众利益为根本宗旨,正确处理行业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在尊重行业利益的同时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前提。

行业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成就,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密不可分,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以来的各次全会,都一再明确要大力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为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扶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建设有过诸多重要指示和批示,财政部领导一直重视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作为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推进,为行业的建设发展指明方向。各级财政部门也为行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其他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理解和支持,对于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困难、改善行业执业环境,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行业发展得益于积极地对外开放与借鉴。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注册会计师行业能够取得如此迅速和规范地发展,能够跻身于世界会计师舞台,也得益于我们积极主动并不断坚持对外开放和科学借鉴。通过对外交流合作,我们不失时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各国和地区以及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的交流,积极学习和借鉴行业管理经验;加强执业界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吸收最先进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和事务所管理经验;积极参与会计职业组织的国际事务,提升行业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开展与境外职业组织的人才培养合作,实施准则国际趋同战略,推动事务所走向国际,开拓国际市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迈向国际舞台。

行业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队伍素质建设。市场经济是立足于诚信的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注册会计师行业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来源于市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期待。行业诚信和专业品质建设是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建立考试制度以规范行业发展,改革事务所体制以创新行业体制,还是实施行业发展战略以推进行业国际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围绕并服务于打造和提升行业的专业品质和诚信特质。进一步推进行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统揽行业各项建设工作。

行业发展需要尊重规律,坚持科学发展,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有一个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在这种形势下,行业发展没有固定模式可以照搬,更不能因循守旧、止步不前,需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把握行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并不断创新。行业未来发展是动态向前的,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需要我们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宏观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行业发展规律,以及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行业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行业组织。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表明,一个强大的行业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在财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各级协会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功能建设,得到稳步加强,协会管理服务得到有效发挥,协会在考试、培训、准则制定、监管、体制改革、会员服务以及行业研究和发展探索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于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具体流程是什么呢?

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三个(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阶段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审计项目实质性审查,进而取得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作出审计评价等方式来进行审计项目总体控制制度评价。这个阶段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是对审计准备阶段所制定方案的全面执行,这种执行是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资产负债状况等进行审计并取得相关的事实证明材料。对于终结阶段来说,这个阶段所担负的责任就是提供审计“产品”,这个“产品”的质量如何,不是由终结阶段的“包装”如何,而是取决于审计实施阶段的“加工”质量,因此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的任何一点疏忽,均有可能增加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成本,甚至造成整个审计项目的失败,由此可见审计实施阶段把握好审计方法与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结合多年审计工作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审计同仁提供一些参考,此乃作者的初衷。

一、吃透准备阶段精神。前面说过实施阶段就是全面执行准备阶段确定的审计方案,因此所有参审人员必须吃透准备阶段的精神实质,特别是项目审计组长或主审人员(下简称项目组织者)更是要认真研读准备阶段各种文件,对审计目标做到了然于胸,光自己了解还不够,还有责任将这些要求传达给审计小组的全体人员,这是因为项目组织者既要参与审计,更重要的是组织具体实施,承担着调动整个审计组成员围绕目标要求提高执行力,达到审计目标完全实现的责任。

二、重视进点会议召开。一般来说,在审计准备阶段已经进行审前调查、送达审计通知书等工作,审计项目相关的审计信息或多或少告知给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但项目具体如何实施审计、审计的方式、审计的要点、被审计单位应该提供那些资料和现场做出书面承诺以及协调相关股室和人员配合审计组的工作,这些都将在进点会议确定下来,所以开好审计进点会议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可以说进点会开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实施阶段能否顺利实行,作为项目组织者对开好进点会议引起足够的关注。

三、尽保管资料和保密责任。审计实施无论采用就地审计方式还是送达审计方式,在进点会议结束后,就开始了取得被审计单位所需审计资料的时候,以往的经验来看取得三类资料是必需的:一是电子资料,现在可以用OA系统采集取得;二是相关审计年度的纸质会计资料;三是与审计项目有关联的其他资料,如会议记录、工程合同、上级文件及其管理制度等等,后两类资料由被审计单位按审计组的要求提供。在取得上述资料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后,作为审计组要尽到保管资料、防止资料丢失和保密、防止泄密的两项责任,因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已经转移到了审计组,资料丢失和泄密都会给双方带来损失,对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确实保证审计期间资料不丢失和不泄密,审计组要严明纪律和确定专人来保管资料,做到责任落实到人。

四、注重审计取证和编制工作底稿。审计实施阶段的实质是测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与实质性测试、作出总体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审计取证和编制工作底稿两个环节,因为无论是测评、测试,还是总体评价都是以审计证据和编制工作底稿为基础的,那么这两个环节都要注意些什么,下面进行分别说明。取得审计证据环节要注意的事项:一是了解审计证据应具有适当性、充分性的相关性的要求,实际工作中要围绕证据要求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审计证据,确保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二是审计证据对事实的叙述要清楚完整。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让被调查人员对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有关人员的主客观原因和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叙述,再根据事实构成要件需注意的环节和其他证据中撑握的情况,进一步调查核实,做到证据真实、准确、完整。三是审计证据的关键环节要具体详细记录。如事项的性质不同,证据的关键环节也不会相同。因为证据关键环节对证明的事项起决定性作用,切忌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四是审计证据的内容和出处要具体详实。记录内容要有可核实性,用总情况和明细来反映财务基本情况,具体详细地记录发现问题的错误和舞弊情况。对取得的会计记录、会议记录、经办人手中保管的流水账等书面证明,要注明出处、取证人、取证时间等情况要记录具体;五是所有的审计证据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解释和说明,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由相关人员签名和被审计单位加盖公章认可(对被审计单位拒不签字的证据仍要作为证据完整保存)。编制工作底稿是记录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措施的活动,审计准则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有明确的规定。那么编制工作底稿要注意些什么呢?一是提高对编写审计工作底稿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二是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基础关。做到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完整,记录真实,引用定性的法律、法规、规章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齐备,并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复核。三是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完整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四是项目组织者要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复核时应当注意审核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措施是否有效执行;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是否适当,并提出明确的复核意见。

五、及时搞好相关事项的延伸调查。审计实施过程中,有些事项是需要开展审计调查才能确认的,实践中关于延伸调查要注意三点:一是确定哪些涉及比较重要事项或者说是关系到审计项目重要方面的事项来进行延伸调查;二是延伸调查事项一经确定就要及时进行,力争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取得调查证据,如果条件许可,应多方同时对相关联的多个单位进行调查,这样不但能够节约审计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单位间相互串通、伪造证据,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三是预计可能涉及重大违规事项延伸调查前应当由项目组织者向局领导汇报情况,取得领导的重视、支持以及工作上的指导,确保调查工作有效、有序地顺利进行。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具体流程是什么呢?

一、接受业务委托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执业准则的规定,谨慎决策是否接受或保持某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审计业务环境,包括业务约定事项、审计物件特征、使用的标准、预期使用者的需求、责任方及其环境的相关特征,以及可能对审计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交易、条件和惯例等其他事项。

只有在了解后认为符合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和应有的关注等职业道德要求、并且拟承接的业务具备审计业务特征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将其作为审计业务予以承接。如果审计业务的工作范围受到重大限制,或者委托人试图将注册会计师的名字和审计物件不适当地联络在一起,则该项业务可能不具有合理的目的。接受业务委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了解和评价审计物件的可审性;决策是否考虑接受委托;商定业务约定条款;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等。

二、计划审计工作

计划审计工作十分重要,计划不周不仅会导致盲目实施审计程式,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而且还会浪费有限的审计资源,增加不必要的审计成本,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对于任何一项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具体审计程式之前,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指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使审计业务以有效的方式得到执行。一般来说,计划审计工作主要包括: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的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等。计划审计工作不是审计业务的一个孤立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三、实施风险评估程式

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风险评估程式,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所谓风险评估程式,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式。风险评估程式是必要程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特别是为注册会计师在许多关键环节做出职业判断提供了重要基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资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程度。一般来说,实施风险评估程式的主要工作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确定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以及仅通过实质性程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等。

四、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式

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式本身并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式,包括实施控制测试 (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和实质性程式。因此,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后,应当运用职业判断,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五、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在完成财务报表所有回圈的进一步审计程式后,还应当按照有关审计准则的规定做好审计完成阶段的工作,并根据所获取的各种证据,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本阶段主要工作有:审计期初余额、比较资料、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考虑持续经营问题和获取管理层宣告;汇总审计差异,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评价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等。

1、审计准备阶段。根据专案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事项开展审前调查活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组成审计组,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2、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审计证明材料。

3、审计报告阶段。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或者审计机关;自接到审计报告十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4、审计处理阶段。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被审计单位对地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申请复议。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专案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

求会计师事务所里的《审计工作流程》?

成立审计事务所,根据审计署《关于社会审计工作的规定》的规定,应当遵照以下主要程式:(一)经当地审

1、审计准备阶段。审计机关根据专案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事项开展审前调查活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组成审计组,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2、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审计证明材料。

3、审计报告阶段。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或者审计机关;自接到审计报告十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4、审计处理阶段。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被审计单位对地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申请复议。

审计工作流程一、审计流程的意义

(一)概述

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广义的审计流程是指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专案开始,到审计工作结束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狭义的审计流程指审计流程指审计人员在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得步骤和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缺点: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 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2、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6、其他

常用方法 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②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③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②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

⑻违约责任;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四)确定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计划阶段)。在运用审计程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在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三是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注意: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决策而言的;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3、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重要性的运用

1、一般要求: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一般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理解: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②重要性原则的两个目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③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两个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两个方面的考虑:金额和性质的考虑。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这也就是说,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例如:①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两个层次来考虑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确定方法: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②账户和交易层次。确定方法:分配方法和不分配方法。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③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两两反向)

(一)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

2、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3、选取:同一期间的报表,取重要性水平最低的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账户或交易的审计程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为"可容忍误差"。对于易出错的专案,可确定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于重要专案或不期望出现错误的专案,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一)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式是否充分。

(二)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会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在汇总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错报或漏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三)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会计报表或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后,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

(四)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除了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及推断的错报或漏报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的错报或漏报。当汇总数近重要性水平时,如考虑该种错报或漏报汇总数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就会增加,为降低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会计报表。在审计各阶段对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运用 实质

审计计划阶段 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重要性水平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被发现的错报和漏报的限度.

审计实施阶段 如果注册会计师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应当选用下列方法控制审计风险至可接受水平 1、扩大控制测试,以降低对控制风险初步判断水平 2、修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以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五)分析审计风险

1、概念: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组成要素: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1)固有风险:IR

a.含义: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b.性质:固有风险实际所处水平审计人员只能评估,但无法改变。

(2)控制风险:CR

a.含义: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b.性质:审计人员只能通过一定的程式评价控制风险所处水平,但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

(3)检查风险:DR

a.含义: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b. 性质:审计人员可通过设计的实质性测试程式改变检查风险水平。

审计风险有关知识的拓展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即会计错误。评价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第一类因素与会计报表层次有关;第二类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层次有关。

控制风险:即内控失败。

检查风险:即查不出错误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据以作为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不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进行实质性测试。然而,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实质性测试,其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确定,最终取决于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跟实质性测试的数量成反向变动关系。

检查风险与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范围的关系

实质性测试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性质 时间 范围

高 分析性复核和交易测试 日前审计为主 较小样本,较少证据

中 分析性复核和交易测试、余额测试结合运用 日前审计、资产负债表日审计和日后审计相结合 适中样本、适量证据 低 余额测试为主 资产负债表日审计和日后审计为主 较大样本、较多证据

如果经过实质性测试后,注册会计师仍认为与某一重要帐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应当视其对会计报表影响的严重程度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因为这说明了审计范围受到了限制。

(六)编制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通常可分为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两部分。

⑴总体审计计划

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所做的规划,是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基本内容包括:①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②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③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④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⑤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⑦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⑧其他有关内容。

⑵具体审计计划

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具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审计目标;②审计程式;③执行人及执行日期;④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⑤其他

审计计划应由审计专案负责人编制。审计计划应形成书面档案,并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记录。编制完成的审计计划,应当经有关业务负责人稽核和批准。

三、实施阶段

(一)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在内部控制初步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状况以及是否得到贯彻执行而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处理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判断内部控制的遵循程度,进而确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可以依赖以及可以依赖的程度。因此,符合性测试实际上是在内部控制初步了解和评价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的评价。

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审计人员可不进行符合性测试,而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流程:1、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2、相关内部控制虽然存在,但审计人员通过了解发现其并未有效执行。3、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可能大于进行符合性测试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

(二)实质性测试

所谓实质性测试,是指蒐集直接证据所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检查。实质性测试的目的是为审计人员赖以作出审计结论的足够的审计证据。实质性测试通常采用抽样方式进行,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中要做以下主要工作:

1盘点实物:审计人员对有形资产账户所记载的内容均应进行实物盘点,包括库存现金、有价证券、材料、固定资产、在产品和产成品等,通过盘点确定财产物资的实际情况。

2检查凭证:审计人员要抽查凭证,以确定账簿记录资料的真实性和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

3核实账户记录的余额

4核对有关记录

5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的期末余额进行函证

6对计算结果进行复算: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计算的结果进行复算,以确定被审计单位有无故意歪曲计算结果或者计算存在差错的情况,包括合计数的复算,如工资汇总表的复算;有关调整数和分配数的复算,例如有关生产费用的分配情况的复算;有关计算表的复算

7向有关人员进行查询: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有关事项存在的疑问,可以向有关当事人进行查询。

8其它必要的工作。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质性测试是实施阶段必不可少的工作,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已经进行了符合性测试,但它不可取代实质性测试。

2。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的结果是互相补充的。

3。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在执行时间上有时存在交叉。

4。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是一个整体的各个阶段。

(2)内部控制是否真正有效,需要通过执行符合性测试予以验证,但符合性测试只能证实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和得到了一贯追循,而不能对会计报表反映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进行证实。

(3)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可能减少实质性测试的程式,但当符合性测试的成本高于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成本时,注册会计师必须选择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

四、终结阶段

审计终结阶段是指实施阶段结束以后,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并将有关档案整理归档的全过程。

(一)编制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在完成外勤审计工作台以后,就开始进入编制审计报告的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有: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期后事项;汇总审计差异,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做适当披露;形成审计意见,撰写审计报告。只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的审计证据在审计报告中加以反映。

审计证据的取舍标准有:(1)金额的大小;(2)问题性质的严重程度。

(二)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

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具有法律效力,一经下达,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

(三)审计资料的整理归档

审计人员应将向被审计单位调阅的资料全部归还给被审计单位。

五、审计流程的延续

复审和后续审计主要适用于国家审计、部门审计等强制性审计的情况。

(一)复审

复审是审计机关对原来的审计工作进行全部或部分的复查,以确定原来所做的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引起复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提出异议。

2 审计机关对于审计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为保证审计质量而进行复审。

3法律诉讼引起复审。

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结论和决定不服时,可以在收到审计结论和决定之日起的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复审。上一级审计机关应当在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的三十日内,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

(二)后续审计

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实施后续审计,由审计机关根据有关决定,后续审计实施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审计机关认为较为适当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但时间相隔不宜过长。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怎样

不好说。很多大的事务所能接触很多企业的账务,但是经常出差,而且审计有时候确实很枯燥。不过见多识广嘛,你接触多了对你的会计职业发展还是有好处滴。小一点的事务所相对安逸点,缺点嘛你应该也看出来了。整体上说还是看你的职业规划,你想不想搞审计,还是打个酱油以后另有打算。

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的流程是什么?

事务所的工作还是比较程式化,作为新手,主要还是按照专案经理的要求来作,这个也会很具体,不大需要提前补充哪方面知识,基本功可以就行了。

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个人一般是看一下行业的背景知识,比如我去矿山审计,就会先了解矿山有哪些生产装置,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

其实作到去了之后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听不懂基本的行业用语就行了。太专业的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请问会计师事务所做工商年检的流程是什么?

会计师事务所不做工商年检,企业的工商年检需要提交给 *** 《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只做《审计报告》, *** 要审计报告,是要知道企业财务上的状况,工商部门看资本金有无抽逃,税务部门看税赋是否在合理范围。会计师事务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审计准则把《审计报告》做好,就万事大吉了,不能出假报告。如果只考虑配合某某的需要,到后来可能会砸到自己的脚。

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表的审计流程是什么?

初步与客户谈判;初步风险评估;与原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独立的检查;对专业能力的初步评估;确认接受委员会。

总体审计策略;对专案团队的内部讨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进一步审计程式。审计实施阶段:

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式;对专案团队的内部讨论;完成现场审查;错误的报告等;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取得管理宣告;试算表

一般分析性检查审计工作完成;编制审计报告和其他财务报表的附注;审计的总结;审查和批准;释出一份报告;组织和系结档案;办理交接手续。

标签: 会计师事务所支部大会记录_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与程序中的审计实施阶段的具体内容?

会计考试笔记Copyright ◎2021 会计考试笔记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2174号 会计考试笔记全力整理 作者QQ: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