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计考试笔记文章正文

论会计的重要性原则_会计8个基本原则

会计考试笔记 2024年01月01日 01:17 35 会计学习小能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论会计的重要性原则_会计8个基本原则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论会计的重要性原则_会计8个基本原则

1.如何理解会计的重要性原则
2.会计8个基本原则
3.关于会计核算的几项基本原则

如何理解会计的重要性原则

会计的重要性原则,是企业为保证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对有关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时所遵循的一项原则。

会计的重要性包含两层含义:

1.会计确认与计量层面上的重要性。如上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了明确界定,其中的“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就是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即如果是重大的,则该项交易在满足其它条件的情况下被认为具有商业实质,应确认损益,否则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2.会计报告层面上的重要性。如关于资产减值的披露,如果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是重大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和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否则不必按每项资产的减值损失进行披露,只需如准则所述,在附注中披露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的合计数。

会计人员在处理日常的经济业务需要判断重要性,那么如何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或一个项目是否具有重要性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准则中已规定判断标准的,按规定的标准执行

有一些经济业务和项目,在准则中已规定了明确的标准,在无特殊情况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直接按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或披露。如《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条件规定了3个月的判断标准,即“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在满足其他条件的前提下,只要该资产中断时间超过3个月,我们就可以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将这3个月的借款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中列示了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格式,其中应收账款按账龄结构披露的格式中,规定分别按“1年以内(含1年)”、“1年至2年(含2年)”、“2年至3年(含3年)”、“3年以上”列示应收账款的期末账面余额和年初账面余额。这说明,应用指南中已经将3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作为可能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数据予以分别列示,作为会计人员,在无其他需要特别披露的情况下,只需按附注的要求填列即可。

2.会计的重要性,需要职业判断

准则中没有明确重要性的判断标准的,则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即通过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两种方式判断重要性。《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章第六条:“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中对重要性判断的描述:“判断项目性质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项目的性质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等因素;判断项目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应当通过单项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成本总额、净利润等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加以确定。”笔者认为应用指南中对性质和金额大小的描述不够严谨,比重是一个相对量,而金额是一个绝对量,而用质量和数量这一概念也容易产生模糊,所以笔者认为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分析项目的重要性比较恰当,即通过项目金额的大小或单项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成本总额、净利润等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来判断重要性,这是定量分析,或通过分析单个项目的性质来判断重要性,这是定性分析。但无论通过采用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来判断重要性,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是重要性内容的核心,其判断的依据是该项目(或多个项目的合计)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掌握较为全面的财务会计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

3.重要性与会计差错更正无关

对会计差错更正,不能因为出现差错的某项经济业务或某个项目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我们就可以不进行差错更正。财务报表除供外部使用人使用以外,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为以后的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对于会计差错,我们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关于会计差错更正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相关规定处理。

会计8个基本原则

会计有以下十三个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客观性)真实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相关性: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四)一致性: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五)可比性: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六)及时性: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使会计信息失去时效。

(七)清晰性: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都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八)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即收入或费用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间负担来确定。

(九)配比性: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

(十)实际成本:实际成本原则,亦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如有变动,除有特殊规定外,不得调整起账面价值。

(十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十二)谨慎性: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

(十三)重要性: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会计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扩展资料:

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比如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实际工作中,会计原则常与会计准则相混用。

美国先使用“会计原则”,后流行“会计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即美国的会计规范经历了从“有限的、指导性”的规范(会计原则)发展成“数量可观的指导性和技术性并重”的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核算处处体现着成本效益原则。为什么有代理记账,这是因为老板不愿承担会计人员的人工成本。为什么会有一次摊销法,这是因为精确地计量造成了人工浪费。

为什么有实地盘存制,因为失控带来的损耗无足轻重。行止于不划算,成本效益原则不应只是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而应该作为财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谨慎性用好了是稳健,用坏了是保守。谨慎性原则在流程建设中易走极端,导致防卫过当。漫长的审批流程,级级汇报的责任体系都是谨慎性原则滥用的体现。

谨慎性原则往好了说是为防范风险,往坏了说是抓不住关键与重点。谨慎性原则滥用的后果是加剧运作成本,降低运作效率。

形式与实质哪个更重要,会计准则要求实质重于形式。但审计与税务稽查好像更关注形式,如税务以票控税,审计强调内控流程。试想没有形式的合规,遑论实质的正义。即便实质有瑕,只要形式无恙,大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书不可尽信,实际工作中,会计形式未必轻于实质。

企业有独资、合伙和股份公司三种形式。

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⑴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⑵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⑶实行独立决算。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会计原则

关于会计核算的几项基本原则

会计8个基本原则: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比如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实际工作中,会计原则常与会计准则相混用。

会计8个基本原则的记忆口诀是:三可一相,始终谨记。口诀都是老师们在讲课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总结得出的较好记忆的方法,所以口诀是因人而异的,自己能记住的口诀就是好口诀。“三可”指的是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一相”指的是相关性,“始终”谐音实、重,代表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代表谨慎性,“记”谐音及,代表及时性。

会计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提供会计信息应该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可靠性原则,就是要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开展会计工作时,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所提供的会汁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核实其真实性。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那么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存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二)相关性原则

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不具有相关性。

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荇做出预测、作出决策,从而具有预测价值。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是要求相关人员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特定用途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都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形式来提供,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

(三)可理解性原则

根据可理解性原则的要求,会计记录应当清晰,账户对应关系应当明确,文字摘要应当清楚,数字金额应当准确,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坚持可理解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在填制会汁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汁报表时,保证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日完整、数字准确。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则不符合可理解性原则的要求,也就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四)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使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相互比的基础。

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在某些情况下,经济业务的实质可能与其法律形式脱节,为此,会计人员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来选择会计政策,而不能拘泥于其法律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要想使会计信息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以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为基础,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

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

(六)重要性原则

对于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详细地反映;对于不具重要性、不会导致投资者等有关各方决策失误或误解的交易或事项,可以合并、粗略地反映,以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

对于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能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允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作简化处理。

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项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性项日;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也属于重要项目。

(七)谨慎性原则

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则应当选择能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被视为重大会计差错,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当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需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例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修正。

(八)及时性原则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营决策。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可能会误导会计信息使川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营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坚持及时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

2、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

3、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可靠:真实完整 相关:有联系 可理解:清晰明了 可比:横向可比、纵向可比

实质重于形式: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重要性:体现重要交易和事项

谨慎性: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

及时性:不提前、不延后

扩展资料

会计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6、会计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职能

1、会计的反映职能

(1)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2)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3)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监督除货币监督,还有实物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

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经营决策职能

所谓决策,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在现代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与浪费。

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与决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资料都必须依靠会计来提供。因此,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会计

标签: 论会计的重要性原则_会计8个基本原则

会计考试笔记Copyright ◎2021 会计考试笔记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2174号 会计考试笔记全力整理 作者QQ:暂无